万象城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中医除湿气最好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9-07-1754450次浏览

湿气可能是存在于很多人身上的一个问题了,湿气如果一直在体内产生,会引起一些其他的问题出现,所以去湿气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注意。而通过中医祛湿,是目前来说比较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中医去湿气最好的方法有食疗法和拔罐、艾灸等。

现在很多人,因为日常生活的不注意,比如饮食方面喜欢油腻,平常又不喜欢做运动,所以很容易在体内产生湿气。去湿气的方法有很多,而中医这一方面做的尤为突出,那么下面就来讲一讲,中医除湿气最好的方法都有哪些。
  1.食疗法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大家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湿的作用,比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汤等。大家都知道薏米,是可以消除水肿等着症状的,其实除了这个,它还可以健脾祛湿、舒筋除痹,还有就是可以清热排脓。
  可能大家对红豆薏米粥,都很熟悉,因为红豆也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如果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不仅可以有效的祛除湿气,还利尿。
  2.拔罐艾灸法
  拔罐和艾灸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了,这是去湿气,比较有效而且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拔罐和艾灸可以驱除体内的寒气,可以祛除湿气,不仅如此,还有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的作用。
  拔罐针灸来去湿气,很方便也很普遍,它是中医传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能够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而因此也可以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拔过罐的人都知道,拔罐其实相对而言操作是比较方便简单的,很多人自己都可以买仪器在家中进行,确实拔罐也很适合在家中自我养护身体,祛除湿气。
  而另一方面,艾灸是通过艾叶来进行的,艾叶味苦性辛温,它是中医药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之一,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的作用,艾灸能够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及养生保健,对祛除湿邪很有疗效。而拔罐和艾灸在中医中来说,算是对祛除湿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了。

相关推荐

汗蒸可不可以去湿气减肥
汗蒸不能祛湿减肥。汗蒸就是通过人处于一个很热的环境里面,让人体热的发汗,人在热的发汗之后,出来的时候可能感觉到很轻松。但是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气随津脱,就是出汗之后,人体会感觉很虚弱,很虚弱,人体代谢就比较慢,代谢一减慢,人体的消化也减慢,也就是摄入和消耗不在一个平衡点上。汗蒸之后让人体更虚弱,气随津脱,消耗更少,人体不但不能减肥,反而可能会长胖。要想减肥,还得从源头上抓,从基本原理上抓,多运动,少吃饭。
语音时长 01:14

2021-12-30

73262次收听

去湿气是不是真的可以减肥
去湿气不能减肥。湿气是人体内的糖类、不能代谢的乳酸和脂肪等等。脂肪不是被动的去除,生长、储存在体内以及被消耗掉是有另外一套机制,不是想去就能去掉的。脂肪的消除取决于人体是否有足够的代谢率以及摄入量的多少。去湿气的过程,表面上是减除了脂肪,但是会吃的更多,一样会把能量储存体内。减肥只有两条方法:第一,加强运动;第二,减少摄入量,让人体入不敷出,也就是说消耗量大于摄入量也才能减肥。
语音时长 01:27

2021-12-30

61833次收听

胖是不是湿气重的原因
湿气重是可能引起肥胖的,但是肥胖并不一定都是由湿气重引起。从中医角度讲,肥胖的发生主要与脾的功能相关,与肾虚关系密切,与心肺的功能失调以及肝失疏泄也有关系。所以肥胖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病因引起,并不是单一的湿气可以解释。通常来说,肥胖的人群多伴有脾肾气虚,或兼有心肺气虚,同时可能伴有胃热、痰湿、气郁、淤血、水湿等相兼为病。所以肥胖不能靠单一的去湿气来解决,需要在补虚的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因,采取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等治疗方法。痰湿型肥胖的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形体肥胖,喜欢吃肥甘厚腻的食物,或者喜好喝酒、身体沉重、肢体困倦,可能还会伴有头晕、胸闷、腹胀、大便黏滞不爽。而痰湿型肥胖的患者,如果服用去湿气的中药,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但是疗效也是有限的。
语音时长 01:43

2021-12-30

71787次收听

体内湿热重有哪些表现
主要症状包括脘腹胀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粘、口渴但是喝水不多、大便黏腻不少、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出现身热不扬、汗出热势不减,或者见到面目发黄、颜色鲜黄鲜明,或者皮肤瘙痒等等。湿邪侵袭人体,主要表现包括头身困重、倦怠、嗜睡、肢体关节肌肉酸痛、皮肤湿疹、瘙痒、胸闷、腹胀、口中粘腻、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混浊、女性还可以见到白带的增多和粘稠等等。热邪侵袭人体主要表现包括心烦多汗、怕热、口渴、面红、目赤、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浊涕,甚至鼻出血,皮肤会出现痈肿疮疡、小便短黄、大便秘结等症状。当湿和热同时侵犯,人体就会表现出湿热双重特性,当出现此类湿热症状,切不可自行诊断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甚至导致病情加重。患者去及时就医,在中医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药调理和治疗。
语音时长 01:43

2021-12-30

62260次收听

去湿气是不是真的能减肥
肥胖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病因引起的,并不是单一的湿气可以解释的。从中医角度讲,肥胖的发生主要与脾的功能相关,与肾的关系也很密切,与心肺的功能失调以及肝失疏泄也有关。通常来说,肥胖的人群多伴有脾肾气虚,或兼有心肺气虚,同时可能伴有胃热、痰湿、气郁、淤血、水湿相兼为病。所以肥胖不能靠单一的去湿气来解决,需要在补虚的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因,采取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等治疗方法。痰湿型肥胖的患者,如果服用祛湿气的中药,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但是疗效也是有限的。因此,肥胖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和综合调理,同时适当运动,合理饮食,劳逸适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语音时长 01:44

2021-12-30

92868次收听

02:01
湿气重会拉肚子吗
湿气重可能会导致拉肚子。中医讲湿盛则濡泻,一般的湿气盛就容易导致泄泻,也就是常说的拉肚子。脾湿运化以后,它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就容易导致舌苔厚腻、大便溏泄等表现。治疗湿气重的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就是健脾祛湿,中医常用的方剂是健脾丸,参苓白术散、资生丸等等。作为一种食疗,中医也常用山药、薏米、莲子、芡实煮粥治疗湿气盛导致的大便溏泄。
02:30
去湿气的中药可以减肥吗
去湿气的中药对于痰湿性肥胖的患者是有效的,但是效果也是有限的。从中医角度讲,肥胖的发生主要与脾的功能相关,与肾虚关系密切,与心肺的功能失调以及肝失疏泄也有关系。因此,肥胖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病因引起的,并不是单一的湿气可以解释的。通常来说,肥胖的人群多半是有脾肾气虚,或者兼有心肺气虚,同时可能伴有胃热、痰湿、气郁,淤血,水湿等相兼为病。所以,肥胖不能靠单一的去湿气的中药来解决,需要在补虚的同时,根据不同症状,需要在补虚的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因,采取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等治疗方法。痰湿型肥胖的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形体肥胖,喜欢吃肥甘厚腻的食物,或者喜好喝酒,身体沉重,肢体困倦,可能会伴有头晕、胸闷、腹胀、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而肥胖型患者如果服用去湿气的中药,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但是疗效有限。
03:13
湿气大什么症状
湿气大是会有很多的症状:第一,会出现睡眠质量差,睡眠不足的情况,睡眠前夜里多梦,容易醒,早上起床后全身乏力,注意力也不集中;第二,会出现舌苔发黄;第三,会出现疼痛,早晨起床感觉到自己的小腿肚酸痛,四肢的关节也会出现疼痛,腰部、颈椎也可能出现疼痛;第四,会出现浮肿,湿气会导致很多人小肚子增大,常常会出现腹部的胀气,整个人会显得浮肿;第五,会变得脾气变大,特别是容易情绪化,脾气也变得火爆,动不动就容易发怒,自己也很难控制;第六,耐受力降低。
02:21
汗蒸的坏处
汗蒸会导致大量的排汗、出汗,使用不当就会导致脱水、甚至虚脱,而且汗蒸是用加热、加温的方法使人流汗,高温会加快人的心率。有心脏病的患者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由于促进血液循环,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会导致血压的升高、甚至出现头晕、头疼这样的症状;热性疾病患者若汗蒸就会加重汗蒸的病情。所以要汗蒸前,首先,判断自己的身体情况。其次,汗蒸不要时间太长。再次,要适当的补充我们的水液。可能还不是单纯地补充一些白开水,而是要补充一些含有电解质的这个饮料,如果刚蒸完汗蒸,由于毛孔是开放的,这样会让风寒邪气直接入到身体里。
怎么去除体内湿气
生活中湿气重的人群不在少数,身体也没有大碍,但是就是没有力气,想要改善这种情况,首先是生活中要有合理的运动,可以加速体内湿气的排出;再者就是可以喝一些中药来排出体内的湿气;还可以采取每日泡脚半小时的方法,来改善湿气重的情况。
产妇湿气重怎么办
湿气重是很多疾病的病因,如果出现了湿气重的话,对于患者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产妇,危害就更大了,那么,产妇湿气重怎么办呢?就必须要进行合理的调理,尽快祛除湿气。
体内湿气重怎样去除
虽然湿气并不是真正的疾病,但是,一旦发生湿气重的情况,人体的免疫力就会下降,这样一来,很多疾病就会入侵,因此,当发现湿气重以后,就要进行饮食和运动等调理,这样才能去除湿气。
体内湿气重吃什么调理
身体里湿气过重容易得很多疾病,湿气重的人会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对于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想要改变这种现象,湿气重的人可以进行饮食调理,那么,体内湿气重吃什么调理好呢?
身上湿气重怎么治疗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很多人都受到了湿气的侵袭,当你突然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时,可能就是湿气入侵了,这时候必须要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祛除湿气,恢复身体的健康,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01:56
湿气重的症状有哪些
湿气重有如下症状:一、易感困倦;二、有头重、眼重、腹胀感;三、会出现黏滞状态,如口中黏腻、耳屎黏滞;四、呈现不清爽状态,如头油、皮肤黏腻、面部长痘、痤疮等;五、出现代谢问题,如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