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是怎么谈养生的
众所周知,张仲景因《伤寒论》开辨证论治先河而被誉为医圣,历代从各角度研究其思想、治法、方药者层出不穷,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与仲景治疗思想相比,对其养生思想研究者较少,远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仲景的养生观作一总结并略有拙见,不当之处,祈请斧正。
1. 淡泊名利,养生之本
养生是历代名人志士反复强调的主题,中医养生的大部分理念和方法也比较容易理解和实施,但为什么需反复强调呢?又为何说起容易做起难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懒惰,又比如轻视,认为身体不好甚至生大病是别人的事,离自己远的很,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因为都在忙,心思用在名和利上。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慨叹“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没有注意养生,都在干什么呢?“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仲景对世人名利思想过重的普遍情况非常痛心,认为不注意养生,即使有荣华富贵,又能怎样呢?一旦得病特别是大病,才知道着急醒悟,往往就晚了,“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仲景认为那些名利之徒的做法确实是令人痛惜的,“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魏晋名士嵇康在《答难养生论》中曾概括指出养生有五难,而名列第一的,就是“名利不灭”,名列其后的其他四难分别是喜怒不除、声色不去、滋味不绝、神虑转发。
仲景时代虽过去上千年了,但人们追逐名利的思想却丝毫没有减少,特别是对金钱,成语“见利忘义”、“见钱眼开”、“利欲熏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形象地描绘出了人对金钱的贪婪本性,中医养生之所以难以身体力行,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就是名利思想过重。
2. 未病先防,小病防变
防病于未然,仲景称为养慎,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论述颇为详细。
2.1 祛微邪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外邪侵袭人体,郁闭腠理,未流传脏腑、闭塞九窍,当及早医治,防止病情深入。
2.2 节房事
肾为先天之本,仲景重视内养精气。养精之法,首先不可过用。须节房事、勿过劳,故仲景强调“房室勿令竭乏”。其次需要充养,通过饮食、针灸、膏摩、导引吐纳法以助之。
2.3 避灾伤
身体的任何损伤都会耗散正气,应当“无犯王法,禽兽灾伤”,尽量避免对身体不必要的损伤,遵纪守法不受刑罚;避免虫兽灾伤这样的意外伤害。
2.4 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仲景十分重视“胃气”的养护,强调“饮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通过以上的综合方法,即“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连人体第一道屏障腠理病邪都侵犯不了,经络脏腑自然安全,人也自然很难得病。
万一真的得病了呢,仲景又特别重视不要只顾眼前的脏器病变,要预见到疾病的转变,提前考虑到有可能受牵连的脏器,“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强调高明的大夫要考虑到对疾病传变的预防。“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普通的大夫呢?“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只是举的例子而已,其他脏腑病变呢?回答:“余脏准此”。
至于防止传变的手段,仲景分别谈到了用药和用针,《金匮要略·脏腑经略先后病脉第一》:“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伤寒论》第9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经,使经不传则愈”。
3. 饮食滋味,害则成疾
仲景认为,饮食是把双刃剑,若饮食不当也可成疾,他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明确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平时,人们普遍认为,想吃什么就说明身体缺什么,吃什么就补什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16、17条连续两次提到“随其所得”,而处理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第16条“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是说的一般来说,缺什么补什么,缺的就是脏腑所缺的,所喜欢的,反之,不喜欢的人体不缺的,就可能给身体带来毛病。
而第17条是相反的例子,“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猪苓汤证,表现为口渴欲饮,可是喝水越多,越会加重其体内水热互结的病情,,这时候口渴欲饮反而成了病因了,当然应该“随其所得而攻之”,治疗方法为攻水利水。
总之,饮食与病相宜的,则疾病随其所得者愈;与病不相宜的,当攻其所得,审因论治。
仲景在第17条中强调说“余皆仿此”,推而广之,不仅仅是就饮食而言,凡生活起居、爱好偏嗜,均有与身为宜,与身为害者。如吸烟、饮酒、对快餐食物的偏爱、钟情于夜生活的生活方式等均不利于健康,不可长期以此为常,而应该“随其所得而攻之”,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4. 攻伐有度,过则为害
在《伤寒论》中凡涉及到汗、吐、下法的,仲景都强调中病即止,以防伤及人体正气。如通便法强调并不可一味攻下,大承气汤攻下力猛,仲景在方后注中亦写明“得下,余勿服”,恐攻下过度伤及正气。在麻子仁丸与赤丸的方后注中,仲景用“渐加,以知为度”及“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来强调用药是从少量递增,以知为度,中病即止,以防损伤正气,反而为害。应用瓜蒂散催吐时,仲景提示“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发汗之法也是如此,仲景通过“但微微似欲汗出”,“微似汗”,“濈然汗出”这样的叙述一再强调“微汗”为发汗调阴阳之法,大汗淋漓会损伤人体津液。
5. 病情初愈,严防食复
疾病彻底好转以前,若不注意一些生活细节,往往容易引起病情反复,仲景在《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中就提出了大病新差有食复之说,他在《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中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邪去正复之时,脾胃之气尚弱,应该少予清淡饮食,可养胃气以渐强,又可防厚味恋邪以碍气机。若不欲食而强食或食太过,则有可能因脾胃之气不足而诱发问题,甚至引起疾病的反复(食复)。
其实,疾病新瘥,阴阳初和而未定,不仅强食可以引起疾病复发,过劳比如神劳、房劳等都可以引起病情反复(称为劳复)。
6. 灸法养生,助阳补虚
仲景灸法主要用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微的病症,如论中有“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349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343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325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条)的记载,以上都是用于助阳补虚之用。
灸法忌用于阴虚阳盛的热性病症,如果误用,则可引起变证,如“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115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116条)。
7. 服药忌口,知常达变
服用中药以后,经常要注意忌口的问题,仲景将服药后的忌口分为了常法和变法。
常法:在伤寒第一方桂枝汤的方后注里,仲景详细说明了服药之后的将养和饮食禁忌,指出应该“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其他很多方子也大同小异,如桂枝加葛根汤的“余如桂枝法”、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柴胡加芒硝汤的“余依前法”、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的“余依桂枝汤法服”、葛根汤的“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麻黄汤的“余如桂枝法将息”、栀子生姜豉汤等的“余依前法”。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附方九痛丸后注曰“忌口如常法”,笔者认为所谓常法就是为了保护脾胃之气,服用中药时,一般来说应该禁止服用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之类的食物。
知常达变,有常法则必然有变法,至于变法具体是什么,需要根据不同病情、不同体质、不同的药物配伍等而定,仲景虽然没有细述,但启发人们的思维正是其高明之处。
8. 虽为医圣,百密一疏
仲景乃医圣,开辨证论治先河,理法方药完善,为万世之鼻祖。但医圣归医圣,毕竟是人不是神,何况受历史年代所限,在其经典论著中也不乏不合理甚至迷信之处,仍从养生角度出发试选两条为证:《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白马黑头者,不可食之”、《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妊妇食姜,令子余指”。既然医圣的著作中都难免有需要怀疑甚至否定之处,读其他中医古代经典更应抱着客观分析的态度学习。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如何健康饮食呢
- 2 怎样饮食比较健康?
- 3 真正的健康饮食是怎样的?
- 4 每天怎样饮食更加健康呢
- 5 怎样饮食健康?
- 6 饮食决定健康吗?
- 7 怎么饮食比较健康
- 8 怎样饮食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