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城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吃辣椒肚子疼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8-11-1647562次浏览

肚子疼是指腹痛。辣椒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调味剂,辣椒虽然可以美容养颜、提升食欲,但吃辣椒的时候也应该把握一定的量。通常情况下,吃辣椒腹痛的缓解办法有停止食用辣椒、饮用温水、食用中性食物、温和消化、喝薄荷茶等。具体分析如下:

1.停止食用辣椒:停止继续食用辣椒或其他辛辣食物,以避免刺激加剧腹痛的感觉。

2.饮用温水:喝一些温水可以有助于缓解辣椒对胃黏膜的刺激。避免饮用过冷或过热的水,选择常温的水。

3.食用中性食物:尝试食用一些中性食物,如米饭、面包、土豆等,以中和辣椒的刺激感。

4.温和消化: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和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减轻对胃的负担。选择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或清汤。

5.喝薄荷茶:薄荷茶具有镇静和舒缓消化系统的作用。可以尝试饮用一杯薄荷茶来缓解腹痛。

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

腹泻可不可以吃柿子
腹泻期间患者可以适当的吃些柿子,但不宜过多。柿子具有健脾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而患者腹泻症状从中医角度分析多考虑属于脾虚引起的脾不化湿表现,也有可能属于湿热下注表现,所以建议患者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柿子,这样具有一定的补脾功效,并且还可以降低患者并发脱水的几率。但柿子毕竟属于生冷的水果,如果患者腹泻症状较为明显,多说明肠黏膜的受损程度较重,这种情况下如果过多的吃柿子,很有可能会再次刺激到受损的肠黏膜,增加肠道的消化负担,导致患者腹泻症状加重。另外提醒患者不要在空腹状态下吃柿子,那样有引发胃结石的可能。
语音时长 01:06

2021-05-20

60110次收听

腹泻不能吃水果吗
腹泻的患者可以吃水果,但是不宜过多。腹泻的患者由于呈现水样便,会带走大量的电解质,导致体内脱水症状以及电解质的紊乱。水果当中含有较高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补充体内的营养物质非常重要。众所周知,凉性的水果偏多,过多的摄入可以导致患者胃黏膜的刺激增加,反而会引起腹泻加重,因此对于水果可以摄入,但要注意其量。在摄入之前,最好能够通过简单的处理加热,避免对于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其次在选择水果方面,可尽量吃应季的水果,避免因过敏反应而出现腹泻加重。
语音时长 01:07

2021-05-20

90488次收听

01:55
拉肚子可以吃蛋黄吗
因为蛋黄的主要成分,事实上是动物性的高蛋白,也是比较优质的蛋白,但是腹泻时肠道的整体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甚至出现小肠黏膜萎缩的情况,这个时候着急去补充动物的高蛋白,尤其是所谓的蛋清、蛋黄或者是猪肉,不太合适。因为有可能会增加整体肠道的负荷,让肠黏膜在比较脆弱的情况之下不得不继续去工作。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在腹泻痊愈之后,至少两三天之内,不要立刻去补充高蛋白的东西。所以建议稍安勿躁,等到症状缓解2-3天再进食高蛋白。
拉肚子瘦了10斤正常吗
拉肚子瘦了十斤相对于疾病本身来讲是正常的,若是肠道急性感染引起的腹泻,这是由于体内的大量水分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所引起,但是这种急性腹泻引起的体重下降很容易引起体内水电解质失衡,也就是所谓的脱水。有些人想用这种办法来减轻体重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丢失的都是人体的水分,体内的脂肪并没有随着腹泻一同排出。急性肠道感染后要积极对抗感染,必要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果是长期的腹泻,也要考虑其他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甚至是肠道内的占位性病变,此时的消瘦也有可能是疾病本身导致的。
语音时长 01:03

2021-04-22

76350次收听

腹泻患者能艾灸吗
腹泻这个疾病是我们经常会碰到的,许多家庭在面对腹泻时只要不是很严重吃点药也就挺过去了,但是对于好多幼儿来说是不可以滥用药的,并且现在市面上好多是用艾灸治疗,那么腹泻患者能艾灸吗?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腹泻有什么明显症状
患上了腹泻有什么明显症状呢?如果出现了腹泻我们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但是由于不同的原因所导致的腹泻的症状是有一定差别的,因此对于腹泻这样疾病的症状我们也要注意了解和区分,那么患上了腹泻有什么明显症状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腹泻的饮食指导有什么
我们生活中存在好多的常见疾病,就比如腹泻这类疾病,因为他们的多发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这些疾病重视起来,很多腹泻患者由于平时饮食不均衡,不注意饮食卫生,导致我们更容易产生腹泻,所以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腹泻的饮食指导有什么。
一岁宝宝拉肚子脱水怎么办
一岁宝宝如果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在饮食上可以给孩子适当注意调整,尽量给孩子吃些好消化的食物,这时可以给孩子煮些菜粥,或者面片汤,除给孩子补充适当能量以外,也可以补充液体,缓解脱水状态,同时因为含有盐和电解质,可能对脱水、电解质紊乱也有一定帮助,当然最重要的是,轻度腹泻可以给孩子口服补液盐,对脱水有帮助。一般到医院就诊之后,由医生开具口服补液盐,调制之后让孩子少量多次服用。当然也有一些孩子拉肚子脱水很重,已经明显影响正常的生理状态,出现精神状态较差,皮肤弹性很差,尿少甚至没有尿,这时可能是重症脱水。在家里口服补液盐,不可能达到治疗目的,就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静脉补充电解质,改善孩子的状态。因为中重度脱水有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所以不需要在家里口服补液,一定要到医院进行紧急治疗。
语音时长 01:42

2020-07-03

58477次收听

02:07
拉稀怎么办
拉稀建议可以借助思密达以及整肠生有效缓解。如果出现肚子疼等等症状需要到医院检查治疗。拉稀和拉肚子,临床上叫腹泻,是指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天超过三次,而且大便是含水量增多,明显稀薄。如果拉的次数比较少,可以应用思密达、整肠生等缓解症状。如果出现明显肚子痛、发烧,或大便带血,应该到医院检查。包括血、尿、大便等等的化验,看到底是因为感染导致,还是胃肠功能的紊乱。有脓血便的,或者是年龄比较大的,或者是有肠道肿瘤的家族史的病人,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排除肠道肿瘤。
01:50
腹泻针灸哪里
腹泻病人进行针灸治疗时应强调辨证论治,每个病人针灸的穴位不同。常用的穴位包括腹部的穴位、背部的穴位和下肢的穴位。比如腹部穴位包括上脘、下脘、天枢、章门、水道、归来、关元、气海等,背部的穴位包括脾俞、胃俞、大肠俞、肾俞等,下肢的穴位包括足三里、阴陵泉、太白等。此外,由受寒引起腹泻的病人需要针上加灸或者放置灸盒,使用灸法,部分病人需要配合使用拔罐疗法,严重者可以加头针以刺激胃肠区,或者使用火龙灸以补充人体阳气。
拉肚子可以喝奶吗
一般这个要视患儿的情况来定,就是有个体差异。比如说小孩腹泻的时间不长,症状也不太重,可以仅从适当的减轻了小孩的比如说喝奶的浓度,再注意一下他的病因什么原因,来注意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来确定他是不是能够喝牛奶,因为牛奶里边含的脂肪比较多,含的酪蛋白可能有些不太容易引起消化吸收这方面有些影响。如果是小孩腹泻时间比较长,他的拉肚子也比较重,就说出现了怀疑有牛奶过敏,或者是有乳糖不耐受等等这些情况,可能就是肯定不要喝牛奶了,可以去用一些部分水解蛋白的奶粉,或者是深度水解的等等,还是乳糖不耐受这些东西,增加乳糖酶或者是减少乳糖不耐受的治疗,总之要看它的原因,但是如果是对一些腹泻和感染性腹泻,当然这个时候你可以适当的降低一些浓度,还有可以不要弄得那么浓。还有一种要看一下小孩腹泻的,是属于什么原因引起的,短暂性的症状也不太重,可能只是对症治疗,可能这小孩腹泻就好了,牛奶可以暂时不停,因为有些是吃的一种奶粉,如果是在有些小婴儿你一吃奶粉,它因为这种情况,一般母乳就不叫牛奶了,奶粉里边是含有牛奶,它不是过敏,不是前面说的几种以外,你要给他停掉了,又重用一种新的奶粉,要是有的小孩又不是那种过敏的,他这种小孩本来腹泻的时候消化功能就不好,你频繁的换奶粉就是有时候很快就换掉,他可能每要适应一种奶粉,有些小孩也可以引起腹泻。所以我就觉得要看情况而定,要找到腹泻的原因,是不是停止食用牛奶。当然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夫就说,那你腹泻了就不要喝牛奶了,这要看情况,有时候小婴儿他就靠奶粉、牛奶的情况下,你要跟着起大孩子就是可以,他暂时一两顿不吃,吃点稀粥面条就可以的,小孩来比较的话,大孩子他可以先暂时停掉,但是小婴儿你等于是把它食物都完全断掉,你就要去吃别的奶粉的话,可能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语音时长 01:09

2019-07-03

57196次收听

01:46
老拉肚子怎么回事
老拉肚子不一定是肠炎,老拉肚子表现为腹泻、大便的次数增多。比如老年人拉大便的次数多、有脓血,可能是恶性的病变引起的拉肚子。如果拉肚子有浓血便和坠胀感,腹疼之后才出现大便的次数增多,甚至有血,可能是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病引起的拉肚子。如果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导致老拉肚子,可能是感染性肠病引起的拉肚子。当出现老拉肚子的时候,如果检查结果显示没有器质性的问题,就归类为肠易激综合征,这时就要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另外,可以加用一些作用于肠道平滑肌的药物,来改善肠道的菌群。
五个月宝宝腹泻如何缓解
五个月宝宝往往容易出现腹泻,因为这时宝宝生长发育旺盛,需要摄入大量的能量、营养,但是消化器官却未发育完善,消化吸收能力比较弱,加上神经系统对消化系统的调节功能比较差,当外界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容易导致腹泻。
旅游者腹泻的原因
很多人比较爱好旅游,而旅游的确会给我们带来身心的放松以及开阔眼界等很多好处,但是在旅行中由于水土不服以及饮食不当的因素,都会导致旅行者出现生病的情况,尤其是腹泻极为常见,在旅行中出现了腹泻我们需要了解到具体病因,那么,旅行者腹泻的原因是什么呢?
01:12
经常腹泻是什么原因
经常腹泻的病人首先要除外肠道占位性病变,通过中医辩证治疗,健脾益肾都能得到缓解,有脾虚为主,有肾虚为主,比如说五更泻往往就是肾虚为主造成的,如果中医常规治疗效果不显著,应该进行肠镜的检查,排除外肠道的占位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