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城平台,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糖尿病足的早期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02-1356525次收听

语音内容: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而出现神经病变血管病变以及伴有感染的足部的溃破甚至坏疽。一般会出现下肢的麻木,冷凉,刺痛,皮肤溃破,感染,有可能出现下肢的血疱水泡,以及小片的坏死,或者有分泌物伴有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出现这些情况以后,首先需要到内分泌科就诊,首先监测血糖,了解清楚血糖情况,必须严格控制血糖,这样有利于伤口愈合。还需要查下肢血管彩超,了解清楚下肢血管是否有斑块狭窄,甚至闭塞,如果有这些情况,就需要到血管外科进一步治疗。可以提取分泌物,进行分泌物的细菌培养,这样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来抗感染治疗,还有就是局部伤口的处理,需要找专业医生进行局部伤口处理,换药等等治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01:20
吃二甲双胍能打宫颈癌疫苗吗
宫颈癌疫苗一般指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通常吃二甲双胍能打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两者药效一般不会产生相互作用。盐酸二甲双胍片一般是一种降糖药物,适用于一型或者二型糖尿病患者。两种药物先后使用,一般不会出现相克的反应,一般可以在使用药物后进行疫苗的接种。两者药效一般不会相克,也不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或者是导致药效降低。通常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所以需要长时间服药。建议避免接种,以免出现过敏反应,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在接种疫苗后需注意不要使伤口湿水,以免出现交叉感染的症状。若出现异常的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且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药,以免出现不适症状。在接种后建议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出现不适症状。
吃二甲双胍血糖降不下来怎么办
对于二甲双胍是最常用的降糖药,作为各大指南,作为一个基础用药,所谓的基础用药就是在饮食,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的基础上应用降糖药物,而二甲双胍对于肥胖的病人作为首选。因为二甲双胍这一类药物称为对于胰岛β细胞是非促泌剂,不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所以降糖作用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有一些病人,尤其是血糖明显升高的病人,如果单吃二甲双胍可能达不到降糖达标的效果。所以,有个别的病人会出现了吃了二甲双胍以后,血糖并不能下降到正常。如果不能降到正常的情况下,建议一定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联合其它的药物进行血糖的控制,使血糖达标,以延缓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有对于比较消瘦的病人,二甲双胍的效果,知道作用是有限的。所以,对于糖尿病病人,不能说哪种药物最好,而是应该根据病情个体化的情况,给予不同的药物,进行不同的组合,这样才能使血糖达到比较良好的控制范围。所以,一定要到专业的医院,在专业的医生,内分泌科医生或者糖尿病科医生的指导下来服用降糖药物,不要随意的自行买药来解决问题。因为这里头涵盖着很多的专业的基础知识在里头,所以一定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来进行治疗。
语音时长 02:29

2021-11-05

68760次收听

胰岛素正常值是多少
体内与葡萄糖浓度有关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而胰岛素更是人类身体中唯一一种可以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所以如果病人出现了高血糖的情况,一般都通过外源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胰岛素的正常值是5-20mU/L,这是正常人空腹基础血浆的胰岛素范围。在进食之后,血浆胰岛素会在30-60分钟之内提高到最高值,为100-200mU/L,但是正常情况下都会在3-4小时恢复到正常的水平。检查胰岛素的范围,可以反应出人体内的胰岛素释放功能,对维持血糖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如果胰岛素释放异常或者出现胰岛素抗体、外源性的胰岛素,都会引起血糖的升高或者波动,这对维持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态有不利影响。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及时进行检查,例如进行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高糖钳夹试验等。
语音时长 01:22

2021-04-19

66575次收听

导致糖尿病发病的因素有哪些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并可能出现疲乏、无力及精神不振。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相关因素包括遗传、精神、肥胖、感染、饮食、妊娠等。
患上糖尿病要及时治疗
初期的糖尿病患者虽然临床症状不明显,如果不给予病情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不但会造成血糖持续升高,更容易损害心脏、血管、眼睛等器官.
血糖高能怀孕吗
血糖高没有采取措施控制时,最好不要怀孕。因为这样会让孕妇出现胎膜早破、产伤,增加孕期合并症风险等;还会让胎儿出现巨大儿、发育畸形、智力低下、流产、死胎等。如果想要怀孕,应在备孕前3~6个月应用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内。
2型糖尿病严重吗
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素应用不足有关或者胰岛素应用障碍,一般患者体型比较肥胖,所以需要减肥,来控制血糖。糖尿病严重不严重,与它的并发症情况有关,所以要早期控制血糖,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因为如果控制好血糖,没有明显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高,如果血糖没有明显控制,血糖非常高,就很早出现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神经病变等等。如果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就表明2型糖尿病控制得非常不好,所以也就比较严重,比如大血管并发症有可能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等等,甚至出现肢端的坏疽,糖尿病足等等,微血管并发症有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以及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的有可能导致失明,肾脏疾病严重的有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也就是尿毒症。所以是非常危重的一些情况。
语音时长 01:40

2020-02-13

62918次收听

糖尿病能吃咖喱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的食用咖喱,但每天的食用量最好不超过15克,食用咖喱时,要合理的搭配饮食,切不可与牛羊肉一同食用。咖喱中含有的姜黄素能有效的帮助早期糖尿病患者控糖,并预防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如何运动
中青年患者可以在饭后半个小时活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可以做有氧运动,如快步走、跳健身舞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做轻度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等。运动强度可以限制在可以自然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状态下。首先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确定运动方式和时间,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每天餐后半小时可分别进行30到60分钟的活动时间,对青中年患者在无严重并发症的前提下,可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所谓有氧代谢运动,就是指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加快呼吸与心跳,以满足肢体肌肉对氧气需求的增加,在运动中氧的供需达到平衡状态。有氧代谢运动是一种轻中度运动,下列运动方式都属于有氧运动方式,如慢跑、快步走、跳健身舞、打乒乓球、骑自行车、跳绳、游泳、爬楼梯、登山等。老年糖尿病人可做些力所能及的轻度运动,如打太极拳、做广播操、散步等。运动强度是否合适,就是看在运动时能否自然交谈,周身发热、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能说话,但不能唱歌。
语音时长 01:28

2019-12-30

54093次收听

糖尿病形成的原因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免疫、环境导致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障碍引发一系列的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的特点是以持续血糖升高,伴有急性或者慢性的并发症,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而不同类型糖尿病病因又有不同。我们临床上最常见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病因是由于自身免疫力的破坏。破坏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绝对不足。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病情较重,最终由于并发严重并发症死亡。2型糖尿病病因主要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以胰岛素抵抗为主,逐渐发展为胰岛素分泌缺陷。病情相对轻,可控性好。
语音时长 01:53

2019-12-10

53672次收听

01:36
糖尿病不能吃什么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比较高,所以甜的食品,如点心、糖块、蛋糕等口感特别甜的食物,一般不要食用。另外糖尿病人和正常人一样,需要补充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些食物,也不能随便吃。糖尿病人有专门的糖尿病食谱,对于食物有量的规定。比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脂肪的摄入,以及蛋白质的摄入,都需要严格控制,总之糖尿病人饮食上需要严格管理。
01:44
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降低血糖,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能合成身体中的蛋白质、脂肪等。胰岛素是人体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根据人体血糖高低,身体就会分泌相应的胰岛素,比如人体血糖高,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多,血糖低,分泌的胰岛素会减少。1型糖尿病人,胰岛功能基本上已经丧失,必须要用胰岛素来降血糖,身体中能够降血糖的只有胰岛素一种,所以要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人在病程的后期,胰岛功能变差,也需要用胰岛素。
02:01
妊娠糖尿病的危害
妊娠糖尿病由于血糖的明显升高,对胎儿和母亲都具有很大的危害。对于胎儿,会导致新生儿宫内发育的迟缓,或者发育过快。此外,高血糖会造成红细胞增多症、低镁血症、低钙血症、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增加,也会造成小孩早产,甚至流产。因此妊娠糖尿病对胎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对母亲而言危害也非常巨大。首先可能导致怀孕的母亲产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指高血压特别明显,可以引起母亲死亡,非常危险。其次,容易造成宫内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所以高血糖,妊娠糖尿病对母亲和孩子都具有非常大的危害,应该解决。
怎样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无关系,因此,想要预防糖尿病,生活中要注意控制饮食,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应尽量避免,以清淡饮食为主,还要注意坚持运动,控制体重,并随时监测血糖,一旦出现血糖高的现象,应及时通过饮食和运动稳定血糖。
02:07
糖尿病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脑血管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糖尿病危害主要表现为血管并发症和神经并发症,而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中一部分是微血管并发症及大血管并发症,若患者反复微血管梗塞,则会导致脑部功能下降,所以我们要重视小血管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