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部分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来说,3月16日是一个转折点。连续下跌之后,股价迎来反弹,例如,药明康德上涨9.02%,百济神州上涨25.12%。但好景不长,二级市场的狂欢很快戛然而止,并延续往日阴跌走势。
自2021年下半年,生物医药出现“破发潮”,IPO被搁置,而两年前上市的药企股价持续走低,市值几近跌回疫情前。二级市场动荡情绪传导至一级市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Q1医健行业全球融资总额较2021年Q4缩水27.8%,较2021年Q1缩水30.7%,系近10年来Q1融资总额首次负增长。
种种迹象预示着生物医疗领域即将进入资本寒冬期。神话的泡沫破灭后,“热钱”逐渐流失,资本趋于理性,甚至选择逃逸,未来生物医药还能否重整旗鼓?信心和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红利回吐
后疫情时代,资本回归理性
得益于新冠疫情带来的关注度,生物医药再次被推向神坛,市值翻了数倍。
而此时,对大部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它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刚从Fast-follow和Me-too的传统模式向创新药转型。但转型并不彻底,毕竟谁也不愿意完全放下这块大蛋糕。仅2020年当年,通过Fast-follow模式,四款国产PD-1药剂销售额已超过90亿元,给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带来不少收入。
另一方面,随着针对创新药的政策倾斜,港交所修订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18A章,科创板放开,创新药备受资本青睐,创新药概念项目得以快速融资或上市。例如,迅速组局,成立于2017年的云顶新耀在2020年便迅速登陆港交所。
既有模式带来收益,新兴领域引发遐想,生物医药一时间风头无两。生物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仅广东地区,2019—2021年,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由原本的3800多家增加至6400多家。放眼全国,其数据更令人咋舌。
估值快速上窜,似乎抹平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等短板都被掩藏在资本的背景之下。但基于生物医药周期长的特性,这些问题并不会立刻暴露。
2021年下半年,在政策、市场、盈利模式等综合因素冲击下,生物医药的负面情绪渐渐累积,并寻求爆发,最终体现在上市公司股价走势上。红利回吐、资金外溢曾为常态,甚至有些资本开始看衰生物医药,选择撤退。3月30日,有“千亿顶流”之称的基金经理人张坤,旗下4只基金公布2021四季报。数据显示,自2021年下半年始,张坤对天坛生物、锦欣生物等减持90%以上,甚至清仓了部分医药股,即便片仔癀、迈瑞医疗没有减仓,其重仓排名也下跌至10名以外。
当下的经济环境和国际形势更是给了摇摇欲坠的生物医药一记重拳。
此刻局面恰好印证了贝壳学社名誉校长朱迅教授在几年前的预测,行业即将进入“挤泡沫时代”。“创新药的落地,不是通过医生到病人手中,而成为所在公司在科创板或港交所上的一串代码。”部分企业的产品还停留在研发阶段,盈利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未上市企业也同样面临难题。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有些生物医药企业不得不采取“打折上市”。这对一级市场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然而,在圣苏新药创始卜海之看来,这是一种行业的“自然规律”,“生物医药企业太多了”。其中,不乏鱼目混珠者。
进入后疫情时代,当概念被广泛传播后,热度迅速下降,到了比拼企业硬实力的时候。但有些企业为了快速获得融资,等不及花时间自我成长,在人才、技术等软实力和项目、产品等硬实力不完备时强行上市。它们则是首当其冲。
仅依靠概念或热点,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无法抵挡本轮浪潮带来的冲击。资本退潮后,不少企业或“原形毕露”。
格局改变
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然,市场行为不会从根本上动摇行业根基。
从长期角度来看,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逐年加剧的局面没有改变,随着社保覆盖面扩大,经济增速带来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医疗的需求日益上升。而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未来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时代赋予生物医药的机遇,但也对行业提出了巨大挑战。
大浪淘沙之下,那些强人才、强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将会凸显。它们具备出海能力,也最有可能实现国产化替代,获得医保、相关政策等支持。但也有不少生物医药企业将面临淘汰窘境。对它们来说,如何弥补自身短板成为当务之急。
经过本轮深度调整,生物医药生态格局或发生改变。
生物医药将进入“竞合时代”。传统制药公司在销售、渠道、产能和资金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新型生物技术公司掌握先进技术和自研管线。两者虽然存在一定的市场重合,从而产生相对竞争关系,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有利于双方发挥优势,缩减运营成本,加快商业化进程,探索更多商业化模式,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专业领域切换。这也是行业“内卷”造成的结果。同质化日益严重,促使企业向更细分、更垂直的赛道延伸,或向更罕见的领域拓展。例如,孤儿药成为继创新药之后的又一热门方向;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于制药;高水平技术平台诞生;中医药重回大众视野,政策面向好。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鼓励中药材产业化、商品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
生物医药园区功能放大。目前生物医药企业各自为战,追求个体发展,较少利用园区资源或与园区企业产生合作。另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园区,在管理、服务等方面没有很好地为企业赋能。随着那些附带着资源、政策等优势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园区不断开放,新型产业生态和产业社区逐步构成,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格局,不断放大园区功能。入驻企业也将因此获益,甚至能解决人才的生活问题。
然而,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抓住机遇,实现跃迁,还是陷入同质化竞争,被迫让利,遗憾退场?一切基于企业的人才结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团队。未来行业的竞争将转换为人才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