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乙肝患者能够在抗病毒治疗的初始阶段选择强效低耐药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进行监测,就能达到双降的理想效果,即强降病毒,降低耐药风险。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苗晓辉教授在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百时美施贵宝主办的慢性乙肝患者轻松生活之路媒体论坛上指出,乙肝病毒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可有效遏制。
耐药性是乙型肝炎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影响生活质量和抗病毒治疗。苗晓辉说,抗病毒治疗的药物越来越多,但耐药性使治疗更加复杂;乙肝抗病毒治疗不仅要选择正确的时间,还要选择正确的药物。
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苗晓辉认为,如果患者在第一次接受抗病毒治疗时接受强效低耐药治疗,这是成功的关键第一步。例如,博路定6年强效低耐药药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经过6年的博路定治疗,初治患者的累计耐药发病率仅为1.2%。
然而,在实际治疗中,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双降的重要性——有效降低病毒,降低耐药性风险,通常只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选择便宜但耐药性高的药物治疗,导致耐药性或病毒控制不良等不良后果。苗晓辉指出,这类患者在当前抗病毒治疗中占很大比例,也是医学界迫切需要仔细考虑治疗策略的人群。
如果在第一次治疗中选择耐药性高的药物,在病毒耐药时更换药物,可能会导致病毒多个位点的变化,降低后续药物耐药性的门槛,从而提高后续药物的耐药性。苗晓辉强调,首选药物可以减轻除直接经济成本外的经济负担,有效控制病毒或生化反弹引起的疾病进展,避免耐药引起的心理负担。因此,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强效低耐药抗病毒治疗药物是低成本慢性乙肝全过程管理的基础。
早在2009年,美国乙肝实践指南就强调,恩替卡韦等口服抗病毒治疗药物应首选强效低耐药药药物,而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等其他口服抗病毒核苷类似药物不建议一线用药。
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成人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与持续的高病毒载量呈正相关。2010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患者首次选择抗病毒药物时,应尽量选择耐药性低的强效药物。如果治疗过程中病情控制不好,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