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早期的中医药文献中,就有记载着流感的症状、特点、和流行状况。
古代人由于对中医药的认知度不够,所以彼时流感也被称之为“瘟疫”,是一种很难根治的疾病。
回溯到公元610年,隋朝医学家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对流感的是这样记载的“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合,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感易。”
到了明清时代,中医温病学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对多种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病变规律、诊断方法都有系统的防治认识,中药学对于流感的诊治不断充实。
公元1798年,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例》一书中,创立出“银翘散”。由于其显著的功效,成为了近代治疗流感的主要方剂。
而治疗流感和感冒的明星产品--柴银口服液,就以“银翘散”为基础方剂化裁而来。
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古人对于流感的认知也在一点点的进步中,这也使得流感逐渐不再是顽疾,也不再是那个让人避之不及的“魔鬼”。
2、防治流感,中医有6个要诀
在长期与“流感”的斗争中,中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总结出了对抗流感的“孙子兵法”,于他们而言,中医将防治流感的重点放在了六个要诀上,它们分别是:
1)辨证论治
中医药防治流感和治疗其他疾病一样,必须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流感患者由于年龄、体质、性别、患病季节等个体差异,一定要辨证论治,以“人”为核心,治病调人。
2)抗击病毒
流感是一种病毒感染疾病,治疗药物因重点选择有抗流感病毒功能的药物,治病求本,因从病源出发。
3)清除内火
不少流感患者往往体内蕴含内火,患者时常表现有发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等症状。所以治疗流感应重视机体的内火清除。
4)宣肺润燥
冬春季节,主干冷,因此在治疗中应重视寒散宣肺润燥的法则。
5)扶正祛邪
中医药治疗感冒,不但能有效治疗,还会注意调理患者的整体情况,扶正祛邪,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功能。
6)发散外邪
在中医看来,流感中的诸多症状都是由外邪所起,如风寒外邪引致鼻塞、流涕、咳嗦等症状。所以中医治疗必须重视发散外邪。
3、对症入药,是对付流感的“必胜法宝”
了解防治的重点后,中医将“辨证论治”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针对不同病症的病人,对症入药会让流感无处遁逃。
国家卫计委组织也为中医药在流感上的治疗效果正名,他们给大家带来了不同症状的治疗方案。
一、轻症辩治
(一)风热犯卫
症状:发病初期,轻微发热或无热、咽喉不适、轻咳少痰、无汗。舌质红、舌苔薄。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基本方药煎服:银翘散合桑菊饮
(二)热毒袭肺
症状:高热,咳嗽,痰粘咳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舌苔黄或腻。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基本方药煎服:麻杏石甘汤
(三)风寒袭表
症状:发病初期,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咳嗽有痰,舌质淡,苔白
治法:发汗解表,散寒除湿
基本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中成药:解表散寒类,如荆防颗粒,儿童可选荆防颗粒等。
相比往年的流感防治方案,风寒袭表证是今年新增了证型。目前寒冷的时期是流感和新冠病毒的活跃期,我们面临者流感和新冠的双重防控压力,而不论是流感亦或是新冠,都绕不开“寒邪”“湿邪”的侵扰,在二者发病初期也常辨证风寒袭表证,与风寒感冒症状相类似,这一证型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辨别的。
流感初起时,宜服荆防败毒散
巧合的是,在寻找古人对抗瘟疫散播的经验时,发现古代荆防败毒散用于瘟疫治法的记载与现代荆防颗粒的用法完全相同。当时的记载是“治疮肿初起”;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言:“瘟疫通治剂:荆防败毒散,治天行时疫,发散瘟邪”;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言“若感四时瘟疫,而身痛发热,及烟瘴之气者,宜败毒散,或荆防败毒散”。可见诸多医家在临证时对荆防败毒散的用法集中在病症初起,此时疫毒邪气在表,尚未入里,主张提早使用,截住病程进展。
结合目前大多数流感病例辨证类型及古代医家、医书记载的经验,不难发现荆防败毒散和荆防颗粒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已有了明确的治法。不仅是病症初期的截流,还包括群体性的预防使用。
而现代方剂启达力荆防颗粒正是荆防败毒散的成药制剂,与古方药味及配比均保持一致,是中药名方的经典重现,启达力现已被多省列入推荐药物,用于流感的防治。
(四)表寒里热
症状: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舌质淡,苔白。
治法: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基本方药:大青龙汤
二、重症辩治
(一)毒热壅肺
症状:高热不退、咳嗽重、少痰或无痰、气短、头身痛、伴有心悸。
治法:解毒清热、泻肺活络
基本方药煎服:宣白承气汤
以上方子对流感特有功效,但针对某些人群需要注意:
1、妊娠期妇女发病,治病与安胎并举,应注意剂量。
正处在流感高发季,希望上文总结的中医疗法能帮助我们安然渡过寒冬。
2、小儿用药应根据儿科规定调整剂量,无儿童适应症的中成药不能给儿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