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脚的养生方法
古代皇帝多半是短寿的,大家可能会想这原因在于女人,后宫佳丽太多,皇帝纵欲过度导致。但其实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不少皇帝因为贪生怕死,为了长寿炼丹服丹,而丹药里经常含有水银之类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下就起到反作用了。再加上做皇帝压力肯定也小不了,如果再不会养心,不会排解,健康必然难保,所以不能把皇帝短寿的原因都归之于红颜祸水之说。
但是,也有例外,乾隆皇帝就高寿,不仅治国有方,养生也有道,比如他就十分推崇“十常四勿”养生法,并长年累月坚持实践。所谓“十常”是: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旅、肢常伸、肛常提。“四勿”则是: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乾隆的这些方法,实际上是从头到脚都保健了。这些方法其实并不是乾隆发明的,而是唐朝著名的中医学家、养生学家、道家孙思邈发明的。
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他本人活了100多岁,之所以这么高寿,说明他是深谙养生之道的。当然,他的养生之道涉及很多方面,在他的著作《千金方》中,从食疗、养老、养心、按摩等很多方面阐述了其养生观点。在从头到脚养生13法的基础上,我给大家介绍一套简单易行的从头到脚的养生方法。
(一)发常梳
用手或者梳子都可以,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每次做的次数自己决定。
如果是用梳子,尽量选择用天然材料制作的梳子(如木梳、牛角梳等,勿用塑料和金属制品),而且梳子的齿儿不要太尖,要钝圆一些,以免弄伤头皮,疏密也要适中,不可太密,也不可太过稀疏,具体方法如下:
清晨起床后、午休后和晚上睡觉前梳头,从前额经头顶到枕部。初时每分钟梳20~30次,以后逐渐加快速度。梳时用力要均匀、适当,不要刮破头皮。也可用手指代替梳子。每天梳头的次数和时间视情况而定。如以保健强身为目的,每天梳头1次,每次3~5分钟即可;如用来治疗头痛等疾病,则需每天梳2~3次,每次5~10分钟,并且需稍用力。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上下、脏腑器官的互相联系,气血调和输养,要靠人体中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起传导作用。经络遍布全身,气血也通达全身,发挥其生理效应,营养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这些经络或直接汇集头部,或间接作用于头部,人头顶穴位百会就由此得名。通过梳头,可以疏通气血,起到滋养和坚固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治头痛的作用。早在隋朝,名医巢元方就明确指出,梳头有通畅血脉、祛风散湿、使发不白的作用。
(二)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在眼部。
对眼睛的保健,孙思邈用一个“运”字浓缩。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时间、习惯等确定运眼的次数。每次有规律地先顺时针转眼球50下(至少50下,否则很难有作用),再逆时针转动眼球50下。
除了转动眼球,眼睛的上下左右都有穴位,经常揉按也有助于眼睛的保健。这里推荐4个穴位,每次按顺序每个穴位可按揉30~50下。
按睛明。两眼闭合。两手拇、食二指指端按于睛明上,边按边振动,用力均匀,每次5~10分钟。睛明在哪里?目内眦旁01寸。
切承泣。两手食指指尖切按承泣,用力均匀,不可切破皮肤,边切边振,每次5分钟左右。承泣在哪里?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捻瞳子髎。两眼闭合。两手拇、食二指指端同时捏住瞳子髎,不停地捻动,用力均匀,每次5分钟左右。瞳子髎在哪里?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瞳。
点按攒竹。曲肘置桌,两手平握拳,拇指伸开,以拇指端附着在眉头下缘攒竹。然后,两拇指逐渐用力向穴位上方顶压,采用切法、揉法,待穴位周围至眼区有酸胀感觉时,再按压1分钟后松指,如此4~6次。攒竹穴为太阳膀胱经的穴位,点按此穴可以明目通络。攒竹在哪里?在眉头凹陷中。
有3类人应该经常做做眼睛的保健:一是经常用计算机、看手机的人;二是40多岁的人,俗话说“四十八,花一花”,该花眼了;三是儿童,做妈妈的每天晚上在孩子睡觉前给孩子做眼睛的穴位按摩,长此以往,可以预防孩子近视眼的发生。
(三)鼻常揉
这里介绍的已经不仅仅是揉鼻子了,我们可以称之为鼻窍保健8法。
1.揉鼻根
两手食指位于鼻根,用力挤压穴位,配合振动,然后由鼻根向鼻翼两侧迎香滑动按揉。迎香在哪里?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由上而下连续10~20次,动作宜缓慢,用力均匀。每次10分钟。
2.捏鼻孔
拇指与食指捏鼻孔,一捏一放,每分钟60次左右,用力均匀,至鼻有酸胀感为度。每次5分钟。
3.揉鼻梁
右手食指由鼻尖部向鼻根部揉,再由鼻根部向鼻尖部揉,一上一下不停地揉动,每次30个来回。
4.按迎香
用两手指指尖紧按迎香,边按边振动。每次10分钟。推摩迎香也可以,具体方法是:两手微握拳,用屈曲的拇指指背面平贴在鼻梁的两侧。然后做上至鼻根下至迎香两侧的推摩动作,两手同时操作约20~30次,日做2~3次。
5.抹全鼻
右手拇、食指指面从鼻根部、鼻梁部向鼻翼部抹动,用力均匀,每分钟抹60次,每次5分钟。
6.揉素髎
拇指或食指指腹压住素髎。施力揉按,每次5分钟,日2~3次,自行掌握。素髎在哪里?就是鼻尖的正中。
7.洗鼻腔
每日早晚用凉水和温水交替洗鼻,增强鼻腔的适应能力,可预防感冒。
8.捏鼻翼
用拇指、食指捏按鼻翼及鼻中隔,每次10~20下,每日数次,可宣通鼻窍。
目前过敏性鼻炎发病率很高,而且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你能坚持用这8种鼻腔的保健方法,长此以往,鼻炎发作的次数会越来越少。
(四)齿常叩
1.叩齿保健
口唇微闭,上下牙齿有节律地叩齿,门齿与嚼齿交替进行,每分钟100次左右,力道可自行掌握,每次5~10分钟。具有固齿的作用,能防治牙病,还具有滋生津液、香口的作用,还能防治口干、唇燥、口臭等。
上下排牙齿互叩的时候,无须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叩齿以后,紧接着要做的就是咽口水,可以叫作津常咽,也叫作漱玉津。
2.吞津保健
口唇微闭,舌顶上腭运动,然后将津液徐徐咽下。每次5~10分钟。若遵循一定的方法,将口水当作食饵服下称咽津,进行咽津练习的功法,就叫咽津功。
现代研究表明,正常人唾液分泌量每日约1500毫升,其中993%是水分,07%为固体物,其中05%为有机物,内含黏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溶酶菌、麦芽糖酶、淀粉酶、蛋白分解酶、多种氨基酸、尿素等,它们具有免疫、杀菌、助消化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日本学者绪方知三郎等人发现,唾液中尚含有“腮腺激素”,其量虽微,但作用很大,可影响纤维结缔组织、网状内皮组织、软骨和骨组织的发育和营养。
咽津功适用于:①阴虚不足的咽干、唇燥、口渴少津、皮肤干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②心肾不交所致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头昏耳鸣、咽干、腰膝酸软、梦遗、潮热盗汗等;③阴虚阳亢所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眩晕、失眠、五心发热等;④皮肤疮疡痤疾等;⑤面目黧黑、皱纹多者。总的来说本功有预防、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常用于咽炎、扁桃体炎、风湿病、胃炎、感冒、牙周炎、龋齿、胃溃疡、便秘、唇炎、舌炎、阿弗他口腔炎、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疾病。
(五)耳常鼓
古人称为击探天鼓、鸣天鼓,用双手掌掩耳,双手食、中、无名3指轻轻叩击风府附近36次,接着用食指塞耳窍,压耳门,然后骤放各3次,有增强听力,醒脑通窍的作用,能防治头晕、耳鸣、耳聋、脑鸣等疾病。
耳朵除了这个鸣天鼓的保健方法以外,再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窍穴保健按摩主要是利用各窍穴与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关系,进行窍穴保健治疗,从而达到调节内脏功能,防病强身的目的。
1.振耳保健
用两手食指指面按压耳道,一按一放,快速振动,使耳道内产生振动,并传至大脑。每次5~10分钟。
2.扣耳保健
用掌心按紧耳道,食指指尖在脑后部上下来回弹叩,力量自行掌握,可觉脑后部有咚咚声。两耳可同时进行。每分钟弹叩80次。
3.扯耳保健
用拇指、食指捏紧耳垂或耳尖,一上一下拉扯,力量自行掌握。每分钟60次,每次5分钟左右。
4.揉耳保健
两手食指分别按揉耳门、听宫、听会等穴,在按切时配合切法、振法、叩法。每次19分钟。力量自行掌握。
5.叩翳风保健
两手食指指尖同时叩击两侧翳风,每分钟100次。力量自行掌握,至穴位处有胀痛热感。大约5分钟。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踝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耳门: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踝状突的后缘凹陷中。
听会: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踝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
翳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六)面常洗
这里所说的洗脸,指的是干洗,并不是用水洗。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方向应该是由下往上。再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个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也会延缓皱纹的增多。
(七)头常摇
由于电脑、手机等的普及,现在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那你知道应该怎么做颈椎的保健吗?摇头可不能乱摇,不要以为嘎嘣嘎嘣响挺好玩,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我下面介绍一下正确的摇头方法。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复原位为1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这个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国学大家南怀瑾先生是这样做的:身子不动,头水平往左转过去,一直到不能动为止,停一会儿,然后,往右一样的动作。这是左右,前后呢,头伸出去,像小鸟要开始飞的动作,往前上方伸出去,然后,再缩头,往下往内收缩,反复几次。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按摩专家讲过一个更加简单实用的方法:头下垂,下巴抵着胸部,右手掌朝上紧贴胸前,放在下巴下方的一掌余,然后手掌往上方徐徐抬起,同时,双眼紧盯手心,一直到抬头往后到不能动为止;然后,重新换左手,一样的动作,反复多做几次。
(八)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治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九)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肚脐是中医的一个穴位,叫神阙。神阙可以揉,可以灸,也可以放上药物治疗疾病,但是不能扎针。经常揉腹,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胀。
(十)肛常提
提肛又叫摄谷道,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此法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于中老年人常患的痔疮、肛裂、脱肛、便秘等症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肛门处于人体经络的督脉处,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经常撮提谷道可以使中气升提,强壮脏腑,并可调节气血阴阳,从而起到养生健体的作用。现代医学也认为,提肛运动可以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加速静脉血回流,降低静脉压,增强肛门部位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治肛肠疾患如痔疮、肛瘘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提肛运动还可以调节肠胃功能,使肠道传输正常,对于便秘和腹泻的患者均有调节作用。
现在痔疮的发病率很高,不仅是“十男九痔”,其实,女性也一样。痔疮如果去医院怎么办呢?手术!来一个切一个!痔疮不要动不动就做手术,有意识地经常做提肛动作,可以起到预防痔疮、延缓痔疮发展的作用。另外,对男女生殖系统也有好处,特别是对增强尿道外括约肌有作用,可以帮助改善尿失禁。尿失禁女性多一些,有的女性岁数大一些,憋不住尿,打个喷嚏,咳嗽一声,甚至哈哈一笑,尿没准儿就出来了,很苦恼,到了医院有什么办法呢?中医还是有些办法的,中药,针灸,还可以自己多做提肛动作。
记得有一次一帮医生朋友聚会,大家频频站起碰杯,我旁边那位朋友好像每次站起来都很吃力痛苦的样子,我问:怎么,身子不舒服?他回答说痔疮犯了,已经和医院联系好去做手术。我说你听我的,没准儿就可以不做了。第一,从现在开始,不能喝酒和吃辛辣的了,痔疮犯了怎么还能喝酒呢?第二,我们在这里碰杯,你开始在那里提肛。
那位朋友听我的,很多年了,到现在也没有手术。当然,提肛不会说让痔疮消失,但有可能使其缩小,防止继续长大。也有不听话的,一个小老乡,20多岁的战士,不听我的,非要去手术,结果术后半年,又犯了,医院又让去做手术。我说他: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还委屈地说:不是我不听你的,是我不会提肛。我听了不知怎么说了,也是啊,这玩意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没法教。后来,在不同的场合,我还真遇见过几个很认真问具体怎么提肛的人,还有人说:是不是要吊起来提呀?听不懂!
(十一)肢常伸
伸胳膊伸腿谁不会呀,随便伸呗,可别这么想,要是那样能起到多大作用呢。正确地伸四肢是两臂向外扩张,伸直以后,手掌向着自己背部的方向使劲掰;两条腿也一样,伸直以后,双脚尖向着自己的方向使劲勾。这样做,其实不仅伸胳膊伸腿了,同时起到了拉筋的作用。中医虽然没有专门针对筋缩的疗法,但各种抻拉的方法在习武、气功、瑜伽锻炼中一直存在。道家有一种说法: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所以长寿者通常都有一副柔软的筋骨。
(十二)足常行
人们常说:“树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腿。”因此人要长寿,必须注意加强腿部锻炼。正如《养生要录》中说的:“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
步行是锻炼起来最容易的方法,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做这项运动。步行也是不用花很多钱的运动,所需要的只是一双舒适的鞋。步行可以给你更多的精力,让你有好的感觉,帮助你放松,减轻压力,使你有好的睡眠,调节你的肌肉,帮助你控制食欲,增加你身体的热量消耗……
根据步行速度,可分为缓步、快步和逍遥步等。缓步,指步履缓慢,行走稳健,每分钟约行60~70步,适合于老年人或一般人饭后活动。快步,指步履速度较快,每分钟约行120步左右,适合一般人减轻体重,但不可急行。逍遥步,指散步时且走且停,时快时慢,缓慢逍遥地行走,适合于病后康复者和体弱之人。在步行过程中,还可配合摆臂动作,从而增进肩关节和胸廓的活动量;配合轻轻按摩腹部,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不管哪种步行方法,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以不感到疲劳为度,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才是最重要的!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十三)脚常搓(浴)
右手搓左脚,左手搓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搓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搓脚心的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功能,治疗失眠,降低血压,缓解头痛。当然,每天晚上搓脚最好在热水泡脚以后进行。泡脚(也就是足浴),也是自古以来的养生之法,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就深得洗足养生之法,有诗为证:“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足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陆游将“洗足上床”当作人生一大快事,并非言过其实。
1.足浴的禁忌证
足浴作为一种安全方便的保健养生的方法,适用于任何年龄和体质的人群,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还需谨慎使用。
对于急性病症或是疾病的急性期不宜进行足浴。如各种出血患者、急性心梗患者、脑血管病的急性期、严重的肾衰竭患者、肺结核活动期、妇女妊娠期、经期月经量多者、足部有伤口及溃破等禁用足浴方法。
有出血倾向如血友病、糖尿病足及中风后偏瘫等伴有感觉障碍的患者,足浴是禁用39℃以上的水,以防烫伤。
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的人,足浴水温不宜超过39℃,时间10~15分钟即可,因为足浴时血液循环加速,回心血量增加,温水短时间地浴足可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功能,热水长时间地浴足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反而会加重病情。
心脏病装有起搏器的患者,应慎用热水浴足。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浴足水温有讲究
人体自身有体温调节系统,对于不同的温度刺激,机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根据在人群中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不同水温对机体各系统有不同的刺激作用。
37~39℃之间水温的足浴能使人体产生比较舒适的温热感,可以轻微地扩张血管,促进肌肤表皮组织血液循环及皮肤的吸收及代谢功能。10分钟以上的温水刺激,对神经系统有镇静的作用。对皮肤病及失眠症状有良好的缓解和改善作用。有失眠烦恼的人,睡觉前用温水泡脚10~30分钟,可以有效缓解神经系统的紧张兴奋状态,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
39~41℃水温的足浴能使皮肤毛细血管明显扩张,血管的外周阻力下降,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一般在 39~41℃温度下浴足30~40 分钟,血压可下降5~10毫米汞柱,如果使用药浴,疗效会更明显,作用会更持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温度过高会兴奋心血管系统,反而会使血压升高。
41~43℃水温的足浴可以明显扩张血管,加快血流,兴奋心血管系统。这个温度下浴足超过20分钟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病的症状。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浴足使用温热的水比较安全。
43℃以上水温的足浴可以松弛肌肉,缓解痉挛。对于急慢性骨关节病、软组织损伤疾患是最适合的,对于中风偏瘫类的疾患,高温足浴是一种理想的辅助治疗方法,43℃以上的温度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但作用时间超过30分钟,也可能转为镇静作用。
另外,不同水温对机体的刺激还要依据每个人的敏感性而定。一般说来,儿童对温度很敏感,老年人敏感性就相对较弱,长期赤足的人及末梢循环不佳的人敏感性更差。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如何健康饮食呢
- 2 怎样饮食比较健康?
- 3 真正的健康饮食是怎样的?
- 4 每天怎样饮食更加健康呢
- 5 怎样饮食健康?
- 6 饮食决定健康吗?
- 7 怎么饮食比较健康
- 8 怎样饮食健康呢?